期刊简介

               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81年创刊。以提高为主,注重实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主要反映最新的中医药科研、临床、教学成果与经验。辟有理论研究、中医基本概念论析、安徽近代名老中医学术精华、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针灸经络、方药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等栏目。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等。可供广大中医药人员、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自学深造中医者参阅。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724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4-1324/R

邮发代号: 26-2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安徽

出版地区 安徽

订购价格 160.00

杂志荣誉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04)和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04)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2095-7246
  • 国内刊号:34-1324/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04)和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04)期刊收录: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2011年第5期文章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毛支清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

    目的建立毛支清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选用VenusilMPC18分析柱(4.6mm×250mm,5μm),甲醇-水-磷酸(60∶40∶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为1.0ml/min.结果黄芩苷进样量为0.5~3.0μg时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00×106X-415373,r=0.9996,平均回收率为103.0%,相对标准偏差为1.117%.......

    作者:刘群生;刘世杰;胡书平;刘同祥 刊期: 2011- 05

  • 中国药用芍药栽培品种

    目的调查四大地道产区药用芍药的栽培品种.方法对安徽亳州、山东菏泽、四川中江和浙江磐安的药用芍药进行标本研究.结果目前我国药用芍药有6个栽培品种,分别为亳州芍药Paeonialactiflora‘Bozhoushaoyao'、菏泽芍药Paeonialactiflora‘Hezeshaoyao'、白花川芍药Paeonialactiflora‘Baihuachuanshaoyao'、红花川芍药Paeon......

    作者:查良平;王德群;彭华胜;杨俊 刊期: 2011- 05

  • 正交试验法优选桔梗总皂苷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桔梗总皂苷的佳提取工艺.方法以干膏率和桔梗总皂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提取2.0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靠.......

    作者:桂双英;王举涛;叶杰胜;华芳;周友军 刊期: 2011- 05

  • 健脾化湿法理论溯源

    通过整理秦汉、唐宋、金元和明清时期与湿病有关的中医古典医籍,探讨健脾化湿法治疗湿病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与发展过程,理清该理论传承创新的脉络,旨在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方向.......

    作者:孙娟;王键;郜峦 刊期: 2011- 05

  • 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

    目的评价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对照组单纯服用三九胃泰颗粒,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弱证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组各证型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

    作者:李学军;刘礼梅;吴婧;龙小娜;陈亮亮;孙建;高翔;俞红五;储浩然;马骏 刊期: 2011- 05

  • 古代医家治疗眩晕的腧穴应用规律

    从先秦时期到清末现存的医籍中筛选针灸治疗眩晕的条文,对其用穴规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用穴频次高的腧穴有足临泣、风池、前顶、阳谷、百会等;以头颈部及四肢远端部位腧穴多见.历代医家治疗眩晕运用腧穴具有循经取穴与广泛运用特定穴的特点.......

    作者:吴佳;李胜吾;胡幼平 刊期: 2011- 05

  • 针灸与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效应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脑卒中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涌现.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卒中单元是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脑卒中患者管理模式[1].作为传统医学的精粹--针灸疗法,在治疗脑卒中的医疗实践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将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康复理论技术有机地结合,是一个新契机.......

    作者:齐亚军;唐巍;张正龙;房慧岭;兰崴 刊期: 2011- 05

  • 丁锷运用虫类药物治疗骨伤科疑难病证经验

    丁锷是安徽省骨伤科著名老中医,对骨伤科疑难病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擅长运用虫类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制了多个验方.其运用虫类药物治疗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化脓性骨髓炎,疗效显著.......

    作者:侯为林;GU Zhi-jian 刊期: 2011- 05

  • 古医籍中对痛经的认识及证治

    痛经这一妇科常见病,早作为月经不调的伴随症状,到清代终独立成为一种疾病;病因从初的风寒外邪,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多种内外因,病机主要是气血壅滞不通和气血亏虚不荣;治疗方面从汉唐时期就形成了辨证治疗与通治方治疗两种思路,宋金元时期通治方有较大的发展,而明清时期辨证治疗则成为主流.......

    作者:李柳骥;侯中伟;张聪;邢建民;严季澜;林殷 刊期: 201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