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81年创刊。以提高为主,注重实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主要反映最新的中医药科研、临床、教学成果与经验。辟有理论研究、中医基本概念论析、安徽近代名老中医学术精华、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针灸经络、方药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等栏目。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等。可供广大中医药人员、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自学深造中医者参阅。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2095-724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4-1324/R

邮发代号: 26-23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安徽

出版地区 安徽

订购价格 160.00

杂志荣誉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04)和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04)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2095-7246
  • 国内刊号:34-1324/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04)和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04)期刊收录: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2016年第4期文章
  • 电针“肺俞”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肺俞”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正常电针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后两组以香烟烟熏结合脂多糖气管滴注法复制COPD模型.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和......

    作者:刘小云;李路;李庚儒;舒琦;丰丽媛;林先刚;徐亚静;刘自兵 刊期: 2016- 04

  • 多巴胺及其受体表达参与针刺效应的研究进展

    多巴胺是脑内重要的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与多巴胺能受体结合产生功能活动.多巴胺在调节躯体运动、调控注意力、影响心脏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刺可以显著影响机体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及其受体表达,在针刺镇痛,调节情绪及免疫功能,保护脑内神经细胞,以及参与心血管功能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许静;王洁;李前辉;吴子建;蔡荣林;胡玲;余情 刊期: 2016- 04

  • 稳心颗粒对冠心病QT间期离散度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稳心颗粒对冠心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自建库至2015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稳心颗粒对冠心病QT间期离散度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5.3.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2例,其Jadad评分均为1~2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可显著降低QT间期离散度(W......

    作者:谢晓彤;戴小华 刊期: 2016- 04

  • 徐经世治疗痛风经验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应采取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活动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活动期的湿热痹阻型和慢性活动期的痰瘀互结型,缓解期以脏腑阴阳为纲,分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进行论治;尚应辨证辨病用药相结合,久病配合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顾护脾胃.......

    作者:汪元;徐经世;张国梁;张莉;李永攀 刊期: 2016- 04

  • 李其忠运用调理气机升降法治疗胃脘痛经验

    李其忠临证多从脏腑气机升降入手辨治胃脘痛,肝旺中虚者,制强扶弱,和其升降;湿浊内阻者,宣上畅中,调其升降;食积血瘀者,消积化瘀,复其升降;阳虚失运者,温煦脾肾,助其升降.升降复常则气无凝滞,血无羁留,痰浊无以附着,毒邪无从所聚,胃脘之疾自然而愈.......

    作者:杨扬;李其忠 刊期: 2016- 04

  • 安徽省“治未病”服务体系抽样调查与对策分析

    目的了解安徽省部分地区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在部分地区开展基线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人们的自我健康意识较高,但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人群中的普及率较低,接受过中医健康服务的人群比例不高.人群对健康干预的手段评价较好,但能够提供“治未病”服务的机构较少,专业的机构尚未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结论今后应加强“治未病”的宣传教育,促进“治未病”服务......

    作者:汪翰英;刘兰林;柯玲玲;杜成娟;刘院林;许韵晨;韩涛 刊期: 2016- 04